400-808-5320

EN

产品咨询订购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 · 新闻资讯 · 产品动态 ·
in vivo CAR-T 火热 VS 传统CAR-T进入商保目录,免疫治疗如何重塑未来?
来源:瀚海生物市场中心
日期:2025-11-05
浏览次数:25

概 述


11月2日,商保目录谈判正式启动,5款CAR-T药物进入商保谈判:复星凯特阿基仑赛、药明巨诺瑞基奥仑赛、驯鹿生物伊基奥仑赛、科济药业泽沃基奥仑赛、合源生物纳基奥仑赛。商保创新药目录作为基本医保的补充,采用协商定价而非大幅降价模式,为创新药预留发展空间。


今年以来,医药领域迎来激烈的“军备竞赛”:AstraZeneca、AbbVie、Gilead、BMS等以数亿美元将处于早期临床阶段的in vivo CAR-T公司纳入麾下,与这场火热布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自体与通用型体外CAR-T疗法显露的成长瓶颈:制造复杂、成本高昂、实体瘤疗效有限。


相关内容阅读(点击浏览)

In vivo CAR-T:mRNA-LNP驱动技术突破与临床进展,重塑细胞治疗格局



重构治疗逻辑:

精准递送与细胞工程化


传统体外CAR-T虽有潜力,但始终受限于三大障碍:

1. 流程复杂:需从体内抽血、体外培养改造T细胞,周期长且依赖专业实验室。

2. 生产能力有限:个性化制备模式难以规模化,无法满足大量患者需求。3. 依赖预处理:需通过化疗清除患者体内部分免疫细胞,增加感染的副作用风险。
In vivo CAR-T的出现,通过特异性载体将CAR基因直接转入体内,精准找到T细胞、NK细胞甚至造血干细胞,完成CAR基因的原位改造。这种策略既保留了CAR分子的精准杀伤能力,又兼具疗法的可扩展性,一举打通了传统CAR-T的瓶颈。

技术路线:

“长效”慢病毒载体 VS “可控”LNP载体


慢病毒载体—打造“一次治疗,长期护航”:慢病毒载体通过基因组整合能力,将CAR基因稳定整合至T细胞基因组,实现CAR的长期表达,使T细胞获得持续肿瘤杀伤能力,技术核心在于T细胞靶向改造、转导效率优化、安全性调控。



01、T细胞靶向改造从泛嗜性到T细胞特异性


传统慢病毒因包膜蛋白(如VSV-G)的泛嗜性,易感染肝细胞、内皮细胞等非靶细胞,可通过“去靶向+重靶向” 双重改造实现T细胞特异性转导:


· 包膜蛋白工程化:将VSV-G替换为“CD28L嵌合包膜”,通过融合T细胞共刺激分子配体CD28L,与T细胞表面CD28受体特异性结合,转导效率较野生型慢病毒提升30倍,肝细胞脱靶感染率< 0.1%。


· 基因组元件优化:引入RACR/CAR系统:慢病毒载体包含“反向应答元件+CAR基因”,未给药时CAR表达沉默,T细胞静息;口服小分子药物AP21967后,应答元件构象改变启动CAR表达,48小时达峰值;停药7天表达恢复沉默,CRS发生率降低60%。


02、转导效率优化低剂量下T细胞高效改造


慢病毒转导效率受载体滴度、T细胞活化状态、共刺激信号等影响,可通过以下策略突破:


·高滴度生产工艺:采用“悬浮培养+无血清培养基”体系,结合HEK293T细胞瞬时转染优化,慢病毒滴度从1×10⁸TU/mL提升至5×10⁹ TU/mL,支持传统剂量1/10的低剂量给药,减少非靶细胞感染风险。


· T细胞活化信号协同:在慢病毒载体中加入IL-2模拟肽,激活T细胞增殖信号,使G1期T细胞比例从35%提升至62%,转导效率提升1.8倍。同时,载体包膜融合4-1BBL与T细胞表面4-1BB结合产生第二信号,增强CAR-T细胞存活与增殖能力,食蟹猴模型中CAR-T细胞存活长达12个月。


03、临床安全性调控聚焦T细胞长效杀伤


· 血液瘤—低剂量下的持续应答:CD45配体慢病毒递送CD19 CAR时,剂量仅1×10⁸TU/kg,外周血T细胞转导率达63%,在淋巴瘤小鼠模型中,肿瘤负荷降低92%,且IL-6水平较体外CAR-T减少50%。


· 实体瘤—CAR-T细胞的肿瘤穿透增强:慢病毒载体搭载“BCMA-CAR+TGFβ中和肽”,在多发性骨髓瘤小鼠模型中TGFβ中和肽阻断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信号,使CAR-T细胞浸润深度达肿瘤核心,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比例从32%降至11%,CAR-T细胞杀伤效率提升2.5 倍。


LNP载体—“安全可控,灵活调节”:CAR mRNA不整合基因组,可天然规避遗传毒性风险,mRNA-LNP通过“抗体靶向+LNP 载体”将CAR mRNA精准递送至体内T细胞,实现T细胞的原位重编程,技术核心在于Ab-LNP特异性靶向、Ab-LNP制备、临床验证



01、Ab-LNP 特异性靶向T细胞特异性识别

Ab-LNP的核心在于通过抗体修饰构建“LNP载体-T细胞受体”的特异性靶向,其过程为:Ab-LNP表面偶联T细胞特异性抗体(如CD3/CD8抗体)实现靶向富集;抗体与T细胞受体结合后触发内吞作用,使Ab-LNP内吞进入细胞内;释放mRNA至T细胞细胞质实现CAR蛋白高效表达。


02、Ab-LNP 制备工艺提高T细胞转导效率

Ab-LNP的制备通过控制抗体密度、可电离脂质pKa、颗粒粒径、mRNA负载量来实现高的转导效率。


03、Ab-LNP 临床验证安全性与有效性

基于LNP的in vivo CAR-T技术实现多重突破:在血液瘤中展现高效90%以上清除力且无肝脏毒性;在自身免疫病重于红斑狼疮患者中,症状显著改善且无神经毒性;在实体瘤中通过搭载趋化因子mRNA的创新设计,成功破解实体瘤浸润难题,联合PD-1抑制剂后抑瘤率达89%。


风险与展望:

从实验室到病床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
尽管in vivo CAR-T前景广阔,但从技术到临床落地仍需跨越多重障碍:


病毒载体的“长效隐患”:长期CAR表达可能引发持续性B细胞耗竭,基因组整合的风险需长期跟踪。


mRNA-LNP 的“短效短板”:瞬时表达无法满足实体瘤的长期控制需求,表达时间短效需多次注射。


细胞选择性:若载体靶向失误,改造了非目标细胞,可能导致疗效下降或器官损伤。

行业已在积极破局:病毒载体通过优化包膜设计降低免疫原性和整合风险,mRNA-LNP借助环状mRNA延长表达时间,两者都在探索更精准的靶向策略和更长效的表达时间。


In vivo CAR-T疗法代表细胞治疗领域的重要演进方向,标志着从个体化定制治疗向标准化、规模化治疗模式的转变, 这一技术革新不仅有望解决传统CAR-T疗法的成本和可及性问题,还可能开启细胞治疗的新纪元。


 相关产品


参考文献

1.Du L, Nai Y, Shen M, Li T, Huang J, Han X, Wang W, Pang D, Jin A. IL-21 Optimizes the CAR-T Cell Preparation Through Improving Lentivirus Mediated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T Cells and Enhancing CAR-T Cell Cytotoxic Activities. Front Mol Biosci. 2021 Jun 4;8:675179.

2.Dai Q, Han P, Qi X, Li F, Li M, Fan L, Zhang H, Zhang X, Yang X. 4-1BB Signaling Boosts the Anti-Tumor Activity of CD28-Incorporated 2nd Generation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-Modified T Cells. Front Immunol. 2020 Nov 13; 11: 539654. 

3.Xu J, Liu L, Parone P, Xie W, Sun C, Chen Z, Zhang J, Li C, Hu Y, Mei H. In-vivo B-cell maturation antigen CAR T-cell therapy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. Lancet. 2025 Jul 19;406(10500):228-231.

4.Andorko JI, Russell RM, Schnepp BC, Grubaugh D, Mullen KF, Wakabayashi A, Carrington LJ, O'Malley T, Kuri-Cervantes L, Culp TD, Johnson PR. Targeted in vivo delivery of genetic medicines utilizing an engineered lentiviral vector platform results in CAR T and NK cell generation. Mol Ther. 2025 Oct 1;33(10):4937-4952. 

5.Jacob Garcia, Christine Dehner, Jeffrey Teoh, Wayne Wallis,A Phase 1, Multicenter, Open-Label Study of UB-VV111 in Combination with Rapamycin in Relapsed/Refractory CD19+ B-Cell Malignancies,Blood,Volume 144, Supplement 1, 2024, Page 1750. 1, ISSN 0006-4971.



内容丨研发中心、市场部-生物药

编辑排版丨品牌

审核丨研发中心、市场部

图片丨来源于瀚海新酶、网络(侵删)


微信

官方公众号

全国服务热线: 400-808-5320

研发制造中心: 武汉市高科园三路9号武汉精准医疗产业基地6栋

全球营销中心: 上海市奉贤区环城西路3006号瀚海大厦

微信

官方公众号

联系我们

全国服务热线: 400-808-5320

研发制造中心: 武汉市高科园三路9号武汉精准医疗产业基地6栋

全球营销中心: 上海市奉贤区环城西路3006号瀚海大厦

Copyright © 武汉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.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

网站地图 | 法律声明 | 隐私政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