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
C轮融资近8亿元,这家生命科学独角兽不畏惧外企的强大

来源:瀚海生物市场中心 时间:2023-06-08 作者:瀚海新酶 浏览量:2201

生命科学上游的工具试剂及原料,曾是被资本乃至产业长期忽视的隐秘角落。
聚焦到生物特种酶这个更细分的生命科学工具赛道,更是被几家跨国巨头垄断九成市场,“国产替代”备受冷眼和冷遇,在此创业8年的瀚海新酶创始人杨广宇,早年吃过不少闭门羹。

“创业之初,对我们热情的企业并不多,那个时候还没有集采,企业毛利很高,不在乎成本,并且对国产企业有刻板印象,认为比不上外资,觉得‘犯不着’和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合作。”杨广宇平静地谈到过往受到的冷遇。

Dr. Guangyu Yang

瀚海新酶创始人杨广宇
图片来源:受访者提供

从2002年一头扎进微生物酶学的“海洋”开始,杨广宇已在这个领域深耕了20余年。

他毕业于当时中国酶工程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——吉林大学分子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后又师从英国和加拿大双料皇家院士、国际酶工程领域知名专家Stephen Withers,完成博士后课题,回国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,专业从事分子酶学与蛋白质工程研究。

用杨广宇的话说,“这个行业其实特别讲究情怀。”这个情怀在于,他想让“中国造”的特种酶占到5成以上市场份额,把产业的供应链安全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。

杨广宇身上有科研工作者的理性和冷静,但谈及靠技术实现特种酶国产替代的梦想时,却难掩其作为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执着与热情。

“不要迷信外企的强大,好与坏都有性能指标可以去评估。”杨广宇说,“跨国企业现在确实很强大,但他们的产品其实二三十年前就定型了,我们只要结合市场需求,用更先进技术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,在性能指标上超越外企,就能实现国产替代。”
多年积累沉淀之后,集采常态化和新冠疫情,终于为上游企业吹来了东风。价格被挤压和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出现,让许多下游企业和资本看到了上游国产化的重要性。

资本市场上,IVD试剂原料赛道的多家企业完成了IPO。与此同时,更多的企业正等候在资本市场门外。2021年,杨广宇创立的专注做特种酶的企业——瀚海新酶获得了近8亿元的巨额C轮融资。

瀚海新酶获得了近8

上游生命科学工具投融资和产业近段时间确实热闹,但我们仍然对这种热闹的持续性有所疑问:国产品牌真的有拿得出手的产品与进口品牌抗衡吗?如若没有疫情等机遇,国产品牌又能否撬开原本进口品牌强势的市场?

带着这些问题,医药魔方Invest近期专访了瀚海新酶创始人杨广宇。在特种酶领域深耕二十多年的他,从创业之初就将打造生物医药的“中国芯”融进自己和瀚海新酶的血液里。

而能在疫情期间“一举成名”,他坦言有运气成分,但关键还是数年来坚持打造产品质量,才能够在机会到来时,彻底扭转客户对国货的刻板印象。

从海外巨头口中“夺食”

如果不是8年前的一个决定,杨广宇或许会一直在学术界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,坚持“坐冷板凳”,静候一朝成名天下知。
2015年,正值中国新药市场风起云涌,创业大潮掀起,在酶领域深耕多年的杨广宇,萌生了创业的念头——成立一家做生化诊断试剂原料特种酶的公司。

酶的本质是有着基因编码的蛋白质。而设计特种酶就是一个不断设计基因序列的过程。这是一种地位堪比芯片的核心原料。
事实上,相较于大宗工业用酶技术已相对成熟的局面,彼时能布局特种酶的国产企业屈指可数,原因有二:

一来技术难度高,国内技术积累不足,国产企业缺乏与海外巨头竞争的实力;

二来因国货专业度不够,质量常出问题,导致品牌口碑差,市面上的下游企业都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口品牌。

加之那是一个IVD厂家毛利率都高达80%-90%的年代,国产品牌的价格优势在下游客户眼里不值一提。
以致于中国约20亿元的IVD特种酶市场里,9成以上的市场份额长期被外企占据。

但在杨广宇看来,这并非代表进口品牌的质量就无懈可击。结合市场现有需求,打造生物医药领域的“中国芯”,在性能指标上与进口品牌正面竞争,成了杨广宇最初创业的源动力。

当时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初兴,无论是IVD还是生物制药,都难以预料日后的发展态势。他表示起先只是想选一个“安静”的领域可以扎根。“从特种酶的性质来看,单个品种对技术要求高,规模不大,在巨头眼里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,不会引发太多注意。”他说。

而如果能在这个领域打破进口垄断,便是生根立命之本。

2015年,为了筹建瀚海新酶,“我们几个合伙人凑了几百万,武汉提供了100万政府补助。”杨广宇说。之后,他与合伙人招兵买马,加班加点做特种酶研发、夏天晚上空调停运就去园区一趟又一趟的搬运纯净水……创业之初,诸多艰辛。
经过两年努力,瀚海新酶完成了60余种高品质诊断酶及诊断试剂的研发,涉及多项肝功能、肾功能、血糖、血脂等体外诊断项目。

而下游企业从“尝试”的心态到最后选择瀚海新酶,靠的是杨广宇口中“扎扎实实的产品数据”。2017年末,瀚海新酶的产品进入市场,2018年、2019年其收入就迎来连年翻番。

打磨产品性能,满足市场需求图

就在瀚海新酶埋头不断打磨产品之时,另一边,爆发的疫情和随后的市场动向,给了瀚海新酶更多的市场机会。

从2020年开始,三年疫情带来的全球供应链问题,让一批国产新秀得以从默默无闻到走向台前,在与海外巨头对抗中搅动风云。
杨广宇介绍,从2020年4月份开始到年底,中国国内用于新冠检测的蛋白酶K出现短缺。“之前都是进口垄断,当时全球没货,国内几乎1克都进口不了。”

当整个行业因缺货而异常焦虑时,瀚海新酶解了众多下游客户的燃眉之急,成为当时唯一能供货的厂家。这个产品的成功为其积攒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,并在市场上打响了瀚海新酶的品牌。

疫情的机缘巧合,带来了国产品牌对于市场的攻城略地。人们可能会感叹机遇对创业者的垂青,但杨广宇认为,即便mRNA产业火热的三年,整个酶领域其实并没怎么受益。疫情产生的“长鞭效应”也暴露了诸多供应链管理问题。

另一个机遇是,近两年集采之风越吹越甚,原本没将国产品牌放在眼里的IVD企业,开始被迫回头。

杨广宇打比方称,“有些企业不相信国产品牌,它们会觉得凭什么你说你的产品比进口的好?但只要这些企业看到他们的竞争对手用了我的(产品),实现了降本增效,有了更强竞争力,这些企业一定会回来找我。”

杨广宇更多是将瀚海新酶的胜利定义为产品的胜利——机遇只是一个推手,关键还是专业度和产品质量打底,这才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根本。

“疫情期间,我们很多产品的性能指标都比进口品牌好很多。超越进口并非遥不可及。”他说,“这是我们最大的市场,我们有大量的资源投入,把产品做好是理所应当。”

早在创业初期,为了能设计和生产出符合需求的特种酶,瀚海新酶就构建了五大原料酶创制技术平台,覆盖酶基因多样性的深度挖掘、酶结构功能解
析与分子理性设计、酶功能的定向进化与高通量筛选、酶大规模表达与质量控制、酶应用技术与试剂配方开发等全流程。
其中,在筛选方面,瀚海新酶研发的一套超高容量筛选系统可以做到速度比常规方法快1000倍,从而将整个项目周期从18-36个月缩短至3-6个月,成本也相应大幅降低。这是瀚海新酶独特的优势之一。

今年2月份,首款利用 AI 从头设计合成的酶出现之后,AI等新技术在酶工程中的应用再度备受追捧。一直以来,瀚海新酶在新技术上皆有所布局——其搭建了一个基于AI的酶分子设计平台,以便获得性能更优的基因序列。

而在酶的大规模生产制造和质量控制上,杨广宇表示酶的工艺生产和控制难度都更高,尤其是对蛋白质纯度和杂质去除的掌控。这也是为何很多抗体公司总是无法做出符合需求的酶的原因。

“为什么国产化一直做不好?原因就是大家对你生产的稳健性和产品的质量存疑。”他说,“我们在这个领域扎根了十几二十年,相信能够在产品质量体系上给大家信心。”

2017年,瀚海新酶第一次融资拿了1300万,随后就将其中1000万投入到工厂建设当中,为的只是完善研发体系,保证产品质量。
“那时候尤其是在IVD领域,国内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GMP级别的原料厂,我们直接把原材料做到了原料药级别。”杨广宇说。后来每一次融资,瀚海新酶也会再次加强这套生产体系建设。

与此同时,在特种酶的序列设计和工艺上,瀚海新酶亦做了专利布局。这正是当前行业的两大壁垒所在。“我们现在每年大概会申请30~50项发明专利。”杨广宇介绍道。

除此之外,IVD、药品和疫苗生产企业向监管部门提交临床实验和注册申请时,原料是报批文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对于已经使用进口原料进行报批的企业,要想实现国产替代,需向监管部门提交变更申请,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。但随着国家集采政策的深入推进,降本又是企业的刚需。上游原料企业也将经历周期长、投入高、代价大的过程,这是行业的一大壁垒。
但换言之,在高度监管的环境下,一旦国产替代成功,上下游之间深度绑定的关系也意味着客户会非常稳定。“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状态。”杨广宇如此形容。

不执著收并购,依赖技术生存

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,与海外巨头惯用的不断收并购来占领更多市场不同,杨广宇领导下的瀚海新酶,要走的或许是另外一条发展路径。

在谈及行业未来时,他以New England Biolabs(NEB)为例。这家研发驱动型公司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,凭借深厚的基础科研能力、严格的质检程序等,已经成为酶领域的领先者。如今,NEB也正在将业务延伸至蛋白质组学和药品开发领域。
“这家企业非常低调,没有上市,也没有屈从于收并购。它依靠技术能力,就能很稳定地生存发展。”杨广宇说。言语之中,已经显露瀚海新酶的基调与NEB将更为相似。

“行业的未来不一定只有一种发展模型。每一个模式都会有生存空间,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优势。”在杨广宇看来,瀚海新酶的定位还是做特种酶的专家,“我们会围绕酶这条产线去做深耕和拓展延伸,核心是技术驱动。”

2020年之后,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再度刮起新风口——mRNA药物、细胞和基因治疗疗法、甚至合成生物学都成为了企业和资本竞相涌入的赛道。与此同时,生物药集采同样势不可遏。

当新赛道崛起和降本增效大势所趋,瀚海新酶顺势而为,将业务版图从原来起家的IVD生化酶拓展至分子诊断和生物药,覆盖mRNA、抗体药、细胞和基因治疗疗法等。

2020年,瀚海新酶的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。由于在IVD领域积累更为深厚,其2/3的客户皆为IVD企业。而在生物制药市场上,瀚海新酶还只是初生牛犊。

不过,杨广宇并没有太担心生物制药业务的发展潜力。这一底气源自瀚海新酶的产品性能。正如他所言,“你都不用跟厂商说什么,就靠这些产品去建立口碑,慢慢扭转大家的印象。”他表示瀚海新酶与国内一千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已经有业务上的联系。
他也坚信,未来生物药市场一定会超过IVD,“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。”

新冠疫情已渐行渐远,瀚海新酶正马不停蹄地拓展新版图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瀚海新酶的业务触角还将伸向合成生物学市场,布局附加值高和产业规模更大的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等。“甚至我们可能直接做几个蛋白质药物。”杨广宇说道。

而在国内市场拼杀多年后,瀚海新酶也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。相较于国内急速内卷,这或许是一片开辟难度更高但想象空间也更广阔的新天地。

杨广宇介绍称,瀚海新酶有一部分出海是因为跟药品绑定,搭了便车。目前,瀚海新酶的产品已经覆盖印度、俄罗斯和东欧等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其中,2018年起,印度第三大IVD企业就已是瀚海新酶的客户。2023年,瀚海新酶预计海外市场的收入将达到千万元级别。

只是,“怎么赢得发达国家市场的认可?这或许是我们更需要花时间去思考的。”杨广宇说道。

瀚海新酶生物科技企业介

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特种酶及相关试剂的研发、生产、应用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。公司建成了超大生产规模、超高设备标准的医药级特种酶生产体系,产品涵盖体外诊断原料、绿色生物催化用酶、分子生物学用酶及相关技术服务。公司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、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、“光谷瞪羚企业”等多项殊荣,且在新冠疫情期间担当起国内上游原料企业原料保供的责任。此外,公司还承担了科技部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,并在2021年主导组建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关键原材料研究所。

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Hzymes banner

创新为要
CREATIVITY
追求卓越
EXCELLENCE
勇于担当
RESPONSIBILITY
合作共赢
COOPERATION
产品对比
产品信息
暂无产品
暂无产品
暂无产品
暂无产品
售价
基本参数
CAS
分子式
纯度
货号
货期
规格
姓名

*

公司

*

手机

*

手机

留言

扫描二维码,联系客服
获得产品报价